互联网变革中的“跨界攻击”和“降维攻击”
夜深人靜,是思考絕佳環境。
正是因為互聯網的開放性,使得人人都可以是互聯網的一員。正因為人人都可以參與,所以互聯網充滿了競爭,而也正是因為互聯網體量龐大,而使得人人充滿機遇。
以前,想發表一篇文章,要投稿,要雜志社審核,而如今,各種平臺的出現,自己有好的想法和文章,隨時可以發表。閱讀量和傳播量,成了一個公眾來評判你文章好壞的標準,而不需要雜志社一言堂。同樣,要在電視臺里當主持人,要有極高的準入門檻,層層選拔。而如今,你只要在平臺注冊一個賬號,只要內容足夠好,就有成千上萬的粉絲。這也使得,草根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。
互聯網的活躍,充滿了機遇和挑戰。這種活躍,促使著各行各業的變革。
互聯網變革過程中,最典型的,就是“跨界攻擊”和“降維攻擊”。
什么是“跨界攻擊”?
“跨界攻擊”就是做A行業的企業,做了B行業的事,從而影響了了B行業中企業的份額。他們被稱為“家門口的野蠻人”。最典型的,拿電視行業來說,海信一直以為他的競爭者是TCL,結果做手機的小米,做播放軟件的暴風影音,竟然都開始做電視。網易做互聯網的,竟然開始養豬。
樂視CEO賈躍亭,曾經說過“互聯網時代,企業死于專注”。
這句話,對也不對。
什么是“降維攻擊”?
“降維攻擊”就是高維度商業模式與低維度商業模式的比拼。
具體而言它是指:A產品與B產品有著高度重合的用戶。而A能實現B能做的所有事情,但B卻不能反過來做A的主業務。A將繞道式侵吞B的部分市場份額,甚至全吞。
大家想想自己生活中,哪些企業存在這樣的情況?
隨著5G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,在未來,終端將是流量的入口。這也是為什么,以前看似和行業無頭的企業,要做電視、要做汽車、要做穿戴設備。在現階段,手機作為一個終端,已經被各APP所占領。每天打開次數和使用量最多的手機APP,感覺是用戶控制了APP,其實是APP控制了用戶。
之前的終端是PC,所以成功占領PC的產品,成功了。如Windows。
現在的終端是智能手機 ,所以成功占領手機的產品,成功了。如微信。
其實不論是“跨界攻擊”還是“降維攻擊”,它是否能成功,取決于是否能不斷適應用戶需求。因為用戶的需求,是一直在變的。就像是之前微信朋友圈中公眾號的文章,之前人們喜歡看“心靈雞湯”類的文章,能引發人們的共鳴,朋友圈都是這類文章,等文章多了,人們喝湯喝的累了,這類文章并不再受歡迎,甚至是排斥。很明鮮,就根本不會形成傳播。
前幾天看了鳳姐的一篇文章,發現一篇文章,打賞的收入竟然有20萬,這比之前作家們辛苦出一本書賺的錢還多。究其原因,還是因為鳳姐的文章,迎合了多數人的“味口”,形成了共鳴,進行產生了傳播的鏈式反應。
互聯網不論怎么變革,至少有一點是不變的,那就是滿足用戶的需求。“跨界攻擊”也好,“降維攻擊”也好,不論采用什么方式,最重要的是要去“攻擊”。互聯網本身就是一門理論+實踐的科學。理論只是過去式,只能看作是參考。最重要的還是去實踐,去試。就像hao123網站,當時hao123的創始人李興平,做hao123網站時,也就是為了在網吧的人們上網更方便而已,當時網站簡陋的讓那些IT精英不不屑一顧。而就是這么一個不起眼的網站,隨著流量增大,每個月的收入穩定在80萬元左右。2004年8月,百度以1190萬元和4萬股股票收購了hao123。我想,當時李興平創辦這個網站時,并沒有什么遠大的規劃,就是不停地實踐,迭代,滿足用戶需求,占領了PC端的流量,從而獲得成功。
就樂視而言,手機、電視、汽車,什么都做,各種跨界攻擊,從現在來預測樂視將來是否一定能成功或是失敗,很難。因為互聯網一直在變。但有一點可以確定,就是看樂視的產品是否能滿足用戶的需求。使用戶能真正喜歡用他們的產品。這取決于樂視的商業模式。
寫這篇文章,其實沒什么新意。其實大家都非常了解。也就像我之前看別人的文章,這寫的是什么啊,感覺寫的都是別人已經知道的東西。但真正把別人已經知道的東西,整理成文字,寫出來,發現還是挺難的。這就像現在的互聯網,出來一個產品,開發一個功能,或是出現一種商業模式,很多人都覺得,這有什么新奇,我也知道,我也會,但真正進行實踐,發現并不是如此。
互聯網這種實踐的過程所獲得的經驗,是一筆寶貴的財富。
知識可以傳授,但經驗一定要親身經歷才可以。就像是出海打漁,資深的漁民即使把他所有的打漁的知識,都傳授出來,人們發現,打的漁,還是那個資深的漁民打的最多。
要想學會游泳,就要進入到水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