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-The Future Has Come
AI其實已經存在了幾十年。只不過當時的應用,沒有像今天這么普及。受益于摩爾定律,現在芯片的計算能力在不斷增強,成本逐漸降低。以前看似遙不可及,很高大上的AI,現在隨時隨時地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資料,并使用各種編程語言進行實踐。互聯網,使得人人都可以有機會接觸到AI。只要你愿意學,互聯網就給你提供了各種機會。
從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,到19世紀下半葉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,以及20世紀后半期以微電子技術、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,航天科技的出現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,都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的改變。解放了生產力,使人們創造生產成果的效率,有了質的飛越。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,目前這個口號還沒有提出,不過我認為前幾次是提升了人的勞動生產率,而如果有第四次工業革命,那就是替代人的勞動。如果是這樣,那AI所帶來的世界影響,將是翻天覆地的。同時,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工作、生活方式。
AI其實是硬件+軟件一個結合的產物,硬件,可以是物聯網,可以是傳感器;軟件,就是各種算法,各種驅動硬件的邏輯或是更高級別的抽象類或組件。而軟件有個天生的特點,那就是復制很方便。開發一個功能,和把這一個功能復制1萬份,前期研發的成本是一樣的。開發的投入,可以看作是分子,復制的數量,就相當分母。
在經濟學中,而邊際成本=總成本的變化量/產量變化量。那么,從這個公式,我們就可以看出,當拷貝數量足夠大的時候(也可以說是用戶數足夠大的話)軟件的邊際成本,會趨向于零。正是由于這種關系的存在,使得現在AI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。而未來,人的成本會越來越高。
正因為如此,現在很多企業開始以AI來代替人工。人需要休息,而AI不需要。速度還比人快。何樂而不為?
以下就是今天和大家AI分享講座的PPT。由于是演講PPT,所以內容不是很多,重在講解,重在參與。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示。
從PPT中的數據,我們可以看出,在2025年,AI的市場將會是現在市場40多倍。如果大家現在就覺得AI已經很火了,已經能從AI上獲得很多價值的時候,請把眼光放的更遠一些。遠處還有更大的金礦。從供求關系上來看,未來市場需求巨大,而目前供給相對還是很少,AI很多功能,還有改進的空間。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機遇。
未來已來,不論你接不接受,最終仍然要面對。我們每個人不論何時,都應該有危機意識,不論你現在是否年輕。將來的中年危機,或許不是別人取代你,而是機器取代你。所以,我們現在要做的,就是積累。看到趨勢,正視AI,利用我們所積淀的知識來主宰AI,為我們創造更多的財富,而不是等著自己被AI替代。
今天的分享到此為止。感謝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