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,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?
2017年2月2日,星期四,新年就這么快速的過完了。
相信大家過年這幾天,一直在親朋聚會,大家有沒有發現周邊的同學,變化還是非常大的。當年上學時,其實彼此間差距并不大。過了幾年,有的同學考了博,有的是升了部門的領導,有的是當了小老板,有的自己創業開了公司,有的還是普普通通的在工作。混的好的同學,有大house有porsche,就像電視劇《歡樂頌》里的安迪一樣;中等一點的同學,在投行,在地產,年終獎拿個幾十萬;差一點的在普通公司工作,普通的崗位,沒什么大的發展,過一天是一天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,使短短幾年時間,同學們間的差距變得如此之大?
其實歸根到底,是大家這幾年過的方式不一樣。
作家格拉德威爾在《異類》一書中指出: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資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。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。他將此稱為“一萬小時定律”。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,需要10000小時,按比例計算就是: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,一周工作五天,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。
但為什么五年的時間,有的同學已經成了專家,有的同學還是普普通通?
這就如同炒菜,為什么我們很多人每天回家都炒菜做飯,卻沒有成為五星級廚師?按理說這個時間的累積,按10000小時定律來說,一定可以把我們造就成五星級廚師。這就是根本的原因所在,大家在同樣的時間里,有目標和沒目標,有用心和沒用心,結果是天差地別的。
炒菜做飯的時候,或是你在做你所要做的工作的時候,有沒有沉浸其中,忽視了周圍的存在?
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詞,叫“巔峰體驗”。心理學上稱為“心流現象”。
“巔峰體驗”的英文是flow,直譯應該是“心流”,所以它的體驗既不是快樂,也不是痛苦,而是流暢,是一種“幾乎是自動的、看上去不花力氣但又高度集中的感覺狀態”。
你可以成就工作,同樣工作也可以成就你。同學們經過幾年的工作之后,是否能獲得“巔峰體驗”,是同學們產生差別的重要原因。
易產生“巔峰體驗”的條件特點:
1.任務富有挑戰性,需要運用較高的技能水平。
我想,在同學們畢業后,剛工作時,大部分是對工作的學習,當時工作能力有限,所以大部分的工作都覺得有挑戰,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剛工作的同學,積極性和滿意度較高。等工作了幾年,大部分工作內容覺得太熟練了,而領導又沒交給什么新的任務,沒有挑戰,逐漸地就得過且過了。有的同學在不斷接收領導交給的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,不斷需要運用高的技能水平,工作成就感很強,個人能力和工作滿意度持續提升。
2.有目標導向。
工作有目標很重要。很多同學覺得工作就是工作,每天完成工作任務就可以。為什么有的同學工作表現平平,但在游戲的世界里卻可以呼風喚雨?就是因為,在游戲中,是有大目標的,比如,一定要升到多少級,打死多少怪。在目標的指引下,不斷強化,達到了一定的級別。而工作中,就是以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”的心態,沒有什么遠大的目標,也不知道一年后或幾年后要達到什么目標,也沒個規劃,時間自然而然就這么流逝了,幾年下來,沒什么進步。
3.需要全神貫注和富有創造性。
當你在咖啡店時,發現咖啡師在做咖啡時,也是非常專注的。這種專注是發自內心的。如果你對所做的工作,并不喜歡,工作的時候就很難全神貫注,更別說創造性了。我相信存在這種情況,有的同學工作,僅僅是家里人幫他找了份工作,為了有一份工作,有一份收入而已,根本談不上喜歡。肯定每天都看著時間,看什么時候才下班,從而根本不會產生“巔峰體驗”。有些同學的工作是自己找的,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,要做什么,工作就會很投入,工作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的問題,解決問題,需要一些方法,需要一些創造性的工作,會有不斷的“巔峰體驗”。大家會有這種感覺,當你專注一件工作的時候,發現時間過得特別快,甚至忙過下班,都不覺得累。
4.游刃有余。
莊子的《皰丁解牛》中提到,“以無厚入有間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,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”。
工作中也是如此。機會總是留給用心的人。你對你從事的工作在用心的學習,就會不斷熟練,熟能生巧,別人不了解的東西,你能手到擒來,很容易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。就像是游戲中打怪,別人打不死的怪,你可以輕松搞定,你內心肯定是自豪的。但這種體驗,需要不斷地練習,不斷地實踐,不斷地積累,才能達到的一種境界。但到達到這個看似輕松狀態的過程,絕對不會是輕松的。天道酬勤!
其實經過這么分析一下,條理清晰了許多。畢業幾年,同學們之間之所以有差距的根本原因是,同學們在工作中,是否有“巔峰體驗”。而達到上述的四個基本條件,工作中就可以產生“巔峰體驗”,工作中產生了“巔峰體驗”,你就可能會成就工作,同時工作也可能成就你。再過幾年,同學們再聚會的時候,到時說不定大家又都有新的變化!
祝好!